嫦娥四号研究成果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质成因
2021-09-25 14:24:53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结束月夜休眠,受光自主唤醒,迎来第二十四月昼,继续向西北行驶。随着玉兔二号的足迹,嫦娥四号队科学家利用其回报的第一手数据,继续产生科学成果。一些科学团队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的冲击很可能贯穿月球壳体,撞击月球深度物质。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最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洞底成功着陆。科学界认为,艾特肯盆地是39亿年前冲击形成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地形相对平整,坑底填满玄武岩,其物质成分和地质年代具有代表性,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自轨道卫星实现对月球背面的遥感观测以来,大量研究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镁铁质异常,相比返回样品以及月球陨石,也有着不同的化学特性。嫦娥四号通过对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坑底部溅射物层的探测,发现该区域镁铁质矿物特征与遥感数据相似。

科学团队近期在学术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发表文章指出,研究数据显示,嫦娥四号着陆区的石块及月壤中镁铁质矿物以单斜辉石为主,这种辉石成分与快速冷却的岩浆系统一致。据研究,嫦娥四号着陆区的物质主要来自撞击熔体的重结晶。“玉兔二号”在这一区域的巡视探测为深入认识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镁铁质异常区的成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不是嫦娥四号第一次产生科学成果。今年2月,科学团队利用玉兔2号月球车上搭载的月球雷达直接就位测量,获得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的第一个雷达图像和月球表下物质的特性参数,以及溅射物内部的地层序列,月球背面着陆地区地下40米深内的地质层结构这是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
据国家宇宙局探月和宇宙工程中心介绍,嫦娥四号至今已经顺利工作了677个地球日。根据探测点全景摄像头拼接图像、DOM图像等数据情况,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在24月中午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目标是玄武岩方向或反射率高的冲击坑区域。接近月中午,玉兔二号月球车计划至少进行一次全景照相机环拍、红外线成像光谱仪、中性原子探测器、月雷达同步探测。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21-09-25嫦娥四号研究成果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质成因
- 2021-09-24国家保护动物现身福建,被称“中国最美小鸟”
- 2021-09-24“第九行星”要现身了?质量是地球的5倍,目前已锁定位置
- 2021-09-24冷冬真的来了?“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下起大雪
- 2021-09-23中秋假期全国共揽投快递包裹近18亿件
- 2021-09-23全国96.3%学校提供课后服务 超7700万名学生参加
- 2021-09-239月28日,九寨沟景区全域恢复开放
- 2021-09-23堪称最惨国宝!3年时间全球考拉数量骤减30%
- 2021-09-232天确诊11例 哈尔滨出来的人去哪了?黑龙江省新增本土确诊
- 2021-09-22做餐饮顾客留住的3个简单有效的方法